好文好圖用作善意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必當刪除。連絡電郵: geegeelooloo@gmail.com

2/26/22

烏克蘭大誤判: 普丁拉攏中國卻團結了北約誰最輸?(02/16/22)

 以下報導摘自【轉角國際 / 政經角力】新聞網絡

西歐各國或許已經忘記對「大戰爭」的親身恐懼感,但對烏克蘭來講,戰火只是過去8年、日復一日卻始終被故意忽視的國家日常。圖為頓巴斯前線,一名烏克蘭政府軍士兵的戰壕與「戰爭年曆」。圖/美聯社

文/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Thomas Loh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俄烏局勢自2021年11月白熱化,克里姆林宮一直在俄烏邊境及鄰近地區動員,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觀乎動員的規模和歐美仍以外交手段斡旋,而非市井鄉民能夠理解的軍事肌肉回應,一時之間在中文媒體圈俄羅斯這個空有前蘇聯留下的軍事根底,經濟總體甚至還比不上南韓的國度,忽然又成為了某些人眼中的「世外高人」,來教訓一下他們眼中「羸弱」的西方——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從普丁未有真正揮軍,便通過外交部發言指「散播戰爭謠言的西方被(俄羅斯)一槍未發地羞辱和摧毀」,並且撤回部分兵力主動為事件降溫可見,俄羅斯這一次不過是普丁多年來以混合網路攻擊、軍事威脅、能源供應操控等手段「對西方訛詐」的升級翻版——

但這一次似乎對於西方並不管用。然而普丁在冬奧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之後,俄羅斯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對象...
這次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活動,如果成了虛張聲勢的啞火,可能會對普丁在國內的聲勢造成影響,但若沒有造成根本性動搖的話,普丁的謀算到底值不值得?而西方以美國和北約為首的外交斡旋,又能否算得上「成功」?

普丁看起來是贏了?還其實是輸了?圖為2021年底,普丁總統的年終總結演說。圖/路透社

相較於國際上的戰鼓連天,作為衝突事主的烏克蘭,卻也因為俄國大軍壓境的「負面助攻」,不僅國族認同的士氣更加團結,來自歐美各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更快速地強化了澤倫斯基政府的「抗俄能量」。圖為基輔街頭,接受巷戰訓練的烏克蘭民兵志願隊。圖/法新社

外界低估了歐美北約的外交斡旋

首先要著墨的是,美國在俄烏局勢中雖然以北約的最大背書者的身份對局勢有極大的影響,但是歸根究底烏克蘭問題、以及它所延申出來的國防以及能源安全等的問題,就是歐洲的問題。而它的解方,也應該是一個由歐盟成員國家參與主導的過程。

美國總統拜登雖從未在崇拜強人(卻又認為自己擁抱西方自由價值)的中文讀者之間獲得高評價,然而從俄烏事件上,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普丁「對決」的強硬,再到北約東歐成員國獲得的實際軍事援助,處處都可以看到山姆大叔的蹤跡——拜登對於北約以及歐洲盟友的支援力度,在這次俄羅斯的挑釁中獲得了證明。

這次的事件主角烏克蘭本身雖非北約成員國,然而2014年脫離俄羅斯影響投向歐盟和北約懷抱的烏克蘭革命(Euromaiden Revolution)背景,又在獲得了自由之後,得到了歐盟入盟條約國(Treaty of accession,可視為初步入盟資格),變相成為了克里姆林宮眼中從前蘇聯「叛逃」,威脅到俄國安全的又一例證之後,若然美國及北約無法對於烏克蘭提供支持,屆時不單止是烏克蘭喪失作為獨立國家的獨立自主權,同時亦會動搖其他鄰近地區北約國對歐美整個防衛機制的信心。

在烏克蘭危機上,拜登總統雖然受到反對者「不夠果絕」的批評,但就重整歐洲各國入陣,拉攏盟軍歸隊的結果來看,作為「舊冷戰老兵」的拜登,在這場「新冷戰」中仍取得了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關鍵進展。圖/白宮

圖為在巴爾幹半島海域待命的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許多觀察家發現,美國對於烏克蘭危機的「備戰喊聲」,在2月之後的各種施壓心戰,甚至反過頭來比率先出招的俄國更為強硬。圖/美國國防部

圖為2014年烏克蘭廣場革命。烏克蘭變相成為了克里姆林宮眼中從前蘇聯「叛逃」,威脅到俄國安全的又一例證——如果美國無法有效馳援烏克蘭,整個歐洲東線的戰略士氣都有可能因此骨牌崩潰。圖/路透社

俄羅斯一直強調其所作出的行動皆為應對北約擴充的邊境威脅,因此在多次與美國、北約國代表的談判上一再重申兩大核心要求:包括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及北約駐兵退出鄰近邊境國家,例如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美國及北約未有讓步,重申北約採取門戶開放策略 (open door policy),接納及尊重國家申請加入北約的自主權,間接否決俄羅斯要求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一制約條件。

對美俄兩國的角力上,美國亦成功拉攏多國組成聯合西方陣線,為烏克蘭提供強力後盾。美國自身作為西方世界的領頭,除了帶領北約站穩強硬態度、聯合歐盟國家合力對抗外,自11月至今亦一直強調會作出歷史性高強度的經濟制裁,例如上月民主黨於參議院新推出的製裁法案,包括對俄羅斯總統普丁和俄羅斯高層的個人制裁,及列明若俄烏局勢升溫,美國將對俄羅斯銀行業作額外制裁,同時撥款5億美元予烏克蘭作緊急防衛資金。

能源方面,雖然原本計劃作出,誤中副車機率甚高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連接俄羅斯到西歐、尤其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制裁案最終遭否決,但隨著美國最近確立將卡達列為非北約成員主要盟友、及日本向歐洲國家提供天然氣以穩定供應、亦促成美德2月7日會面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堅定表示:若然俄羅斯入侵,德國將全面暫停北溪二號工程推進,使得俄羅斯要動用天然氣供應作地緣政治武器的優勢幾乎全無。

至此,美國與俄羅斯的外交角力著墨點,更偏向美國「為烏克蘭成功拉攏一眾西方國家」,形成強力陣線應對一切可能威脅。

圖為烏克蘭士兵正在操練使用英國陸軍提供的「NLAW反裝甲武器」。雖然在危機初期,美國與北約觀望了好一段時間,但隨後統整的盟邦軍援卻加倍助陣、給烏克蘭供應了大量的經濟與軍備援助。圖/美聯社

圖為2002年,普丁訪問基輔被烏克蘭熱情招待。圖/路透社

德國對於防衛烏克蘭一事雖然抱支持態度,但過往一直未有實質行動展現其決心,同時歐盟內部有關能源議題等的意見不和亦曾令人擔憂。例如1月初,德國依舊反對法國提倡的將核能源標籤為綠色能源,同步亦廢除國內核電供應,雖然核能具風險,但做法等同加重自身對俄天然氣能源的依賴程度,加重俄以天然氣作為武器的誘因。而且外交談判依舊以美國及北約標籤為首,較少有見歐盟國自身領頭面談俄羅斯。

如今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本月7日展開峰會面見普丁,將歐盟國聯手並作領頭國身份加入事件的角力,重啟「諾曼第模式」(Normandy Format)的法德烏俄四方安全會談等,均是展現法國以至整個歐盟作為持份者之一,也重新調整對俄手段至積極應對及參與解決俄烏局勢。

馬克宏的強硬態度實際上回應了美方的支持,與普丁會面時馬克宏不但是要俄羅斯停止軍事行動,更是重提先前通過諾曼底模式訂下的《明斯克協定》(Minsk Protocol),強調俄羅斯勢力必須徹底從現由「親俄民兵」佔據的烏克蘭東部撤出。

在德國「上船」、法國主動、美國支持此三個要素底下,縱使媒體的焦點總聚集在歐美內部的齟齬上,但實際的外交合作行動,仍可以算得上是迅速而協調的。

在烏克蘭危機中,與不斷加碼與普丁叫陣的美國相比,以德法為首的歐盟立場雖然較為鴿派、甚至與拜登的立場多次摩擦。但在俄國「大敵當前」的危機下,歐洲各國仍相當迅速地盡釋前嫌——例如此前與德國、法國、歐盟高層不斷對幹的波蘭總統杜達(左一),本回就藉著烏克蘭危機,與德法歐盟「極速和解」團結歸隊。圖/歐新社

得之東隅,失之桑榆?北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角色

在與法國對談的同時,俄羅斯亦積極尋找外交機會抗衡聯合西方陣線。 2月4日,普丁到訪北京與習近平會面,事後發表聯合聲明,表明是次會面是針對回應美國與俄中在一連串國際事宜上針鋒相對的聯合回應,例如美國帶頭杯葛2022北京冬奧,及美國聯同歐盟國、北約協助烏克蘭的共同陣線等。雙方共同表達對北約擴充至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等俄羅斯邊境,嚴重干涉其鄰近地區防衛及穩定性的關注及反對,同時堅決支持對方維護其核心價值,亦擴大於能源上的合作條款,同意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提供更多天然氣予中方。

合作條款甚至可以說是對於俄方非常有利,根據《路透社》的報導,這個三十年的能源合作計劃將會是俄羅斯每年向中國提供100億立方米天然氣,俄方對此合作計劃的頭25年預估價值約為375億美元,值得留意的是,該能源協定將以歐元結算,明顯地中俄希望以美元以外的貨幣結算以規避美國可能的製裁——卻又發現雙方實際的選項寥寥無幾。

克里姆林宮此時與同樣和西方勢力對峙中的中國確立關係及簽訂新能源條款,一方面是於國際上尋求盟友聯手推廣西方國家的聯合陣線,另一方面亦可視為是透過分散能源出口,降低一旦遭受到歐盟制裁而所須承受的經濟損失代價,以應對美國調配資源的策略。

同時俄中的會面,也可視之為試圖分散注意、為俄羅斯的地域內兵力調配提供外交掩護(diplomatic cover),而且俄羅斯藉由和中國國內合作再做出軍事行動早有先例,2008年北京奧運,俄羅斯就趁著國際關注視線聚焦奧運、普丁出席開幕典禮之際,揮軍入侵喬治亞。因此中國此時加入局勢,無疑是一個能打破僵局的重大角色。

對於普丁來説,有了北京這張牌,烏克蘭問題的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雖然可能讓他在國內的聲勢稍褪,然而輸了面子卻贏回北京金援這個「裡子」,就算是在烏克蘭方面「見好就收」,恐怕也是值得的。

「值得留意的是,該能源協定將以歐元結算,明顯地中俄希望以美元以外的貨幣結算以規避美國可能的製裁——卻又發現雙方實際的選項寥寥無幾。」 圖/美聯社

所以普丁在烏克蘭危機上,真的有贏嗎?是短多長空?小輸為贏?還是色厲內荏的精神勝利法呢?圖/美聯社